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如梦令·咏絮

曹雪芹 曹雪芹〔清代〕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那似绣女吐出的绣绒的柳花哪里是因残而离的呢?春风卷起半帘柳絮倒似飘来一阵香雾。伸出纤细的手指轻轻把它捉住,徒然使杜鹃悲啼飞燕嫉妒。停住啊柳絮,暂且停住,不要让春光随你一同飞去!

注释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
绣绒:喻柳花。
残吐:因残而离。词写春光尚在,柳花乃手自拈来,所以说“岂是残吐”。后人不晓词意,妄改“残吐”为“才吐”(《红楼梦》程高本),变新枝为衰柳,与全首境界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本首词写在了《红楼梦》第七十回,柳絮诗会,是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对四大家族来说,历史时光的向前推移,和它衰败命运的急转直下是成正比的。贾府里更加明显地呈现出了种种危机的征兆,“声威赫赫”的贾府,已是江河日下,濒临崩溃。这首词正是封建贵族阶级没落时期的生活在曹雪芹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参考资料:完善

1、 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三结合”编写小组.《红楼梦》诗词选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204.

赏析

  史湘云的《如梦令》,众人的评论是“情致妩媚”。这一评论是符合原作之特色的。她的词紧扣“柳絮”,寄情于柳絮,表现自己爱春、惜春、 留春的意绪。

  史湘云不承认用以寄情的柳絮是衰残景色,因而开首两句便说春光尚在。一句抓住柳絮如绒花的特点,借绣女吐出绣绒,喻柳絮因残而离柳枝。全句是以反诘语气道出的:柳花哪里是因残而离的呢?二句紧接上句,说飞絮蒙蒙倒似飘来一阵香雾。 两句均极为婉曲地表达春光尚在之意,爱春、惜春的情意不直白说出,而留给读者去琢磨、去体会,意味隼永。三句以一天真少女的动作入词,“纤手自拈来”,而“拈来”的结果却是“空使鹃啼燕妒”。可见,“拈来”不仅仅是飘舞的柳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这首词从头至尾,抒写的都是史湘云急切的惜春之心,词中从占春一转而为惜春、留春,而且情绪上是那样地无可奈何,这也预示着她的所谓美满婚姻也是好景不长的,接着就陷人悲苦的境地。全词词调低沉,处处表现着无可奈何的情绪,流露出一种留恋、惋惜春光的情绪,象征着湘云对那段美满生活的留恋。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167篇诗文  883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金陵十二钗正册·妙玉

曹雪芹 曹雪芹〔清代〕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悲歌赠吴季子

吴伟业 吴伟业〔清代〕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消魂别而已。
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
十三学经并学史,生在江南长纨绮。
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青蝇见排诋。
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
绝塞千山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
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
八月龙沙雪花起,橐驼垂腰马没耳。
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
前忧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
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鬐为风沫为雨。
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
噫嘻乎悲哉!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种梨

蒲松龄 蒲松龄〔清代〕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 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币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大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渖,道士接浸坎处。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众中,引 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表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素封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 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倾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