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赠剑
《新序》〔两汉〕
季札将使于晋,持宝剑而行,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则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季札将要出使晋国,拿着宝剑出行,经过徐国。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季子因为要出使晋国,没有献上剑,但是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返回时,徐国国君已经死了,徐国国君却已经去世,季札很后悔,于是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
注释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吴国在今江苏苏州市一带。
晋:晋国,晋国在今山西、河南一带。
徐君:徐国国君。
为:因为。
许:答应。
简析
本文讲述了季札赠剑的故事,季札因徐君喜爱自己的宝剑而承诺赠剑,后徐君去世,季札仍坚持将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以兑现心中的承诺。故事通过季札的行为,展现了诚信、守信、友情和尊重等美好品质的重要性。
诸葛亮论赏罚
诸葛亮〔两汉〕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以虚施,罚不可以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相逢行
佚名〔两汉〕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
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
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
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
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
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
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
君子行
曹植〔两汉〕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